【泌尿道感染】4個月大嬰兒發燒醫生建議留院 父母不聽勸:開退燒藥就好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0/11/23 17:32

最後更新: 2020/11/23 18:13

分享:

分享:

醫生建議住院治療,父母卻不聽勸,結果孩子半夜發燒又再看急症。

父母帶年幼孩子看醫生,本應聽醫生的專業意見,但部分家長往往憑自己意願而不聽勸告。有台灣兒科醫生表示,早前有一名4個月大嬰兒發燒,被父母帶到醫院求診,醫生診斷為泌尿道感染,需要留院治療,但父母卻以孩子已退燒為由拒絕住院,結果半夜孩子再次發燒,需要到醫院看急症。

台灣兒科醫生賴俊維早前在facebook專頁「賴俊維醫師 - 赤子之心臨床隨筆」發文,他提及近日有一對父母帶著4個月大的孩子到醫院看診,因為凌晨時發過燒,吃了退燒藥。不過,孩子除了發燒就沒有其他特別徵狀,於是醫生就為孩子驗尿。

父母拒絕住院建議

由於做尿液檢測需要等較長時間,媽媽先帶孩子回家休息,當初步檢驗結果出來後,醫生請爸爸看報告,證實為泌尿道感染,建議住院治療至少3日。

我的女兒也得過這個病,她因為口服抗生素無效,後來又發燒,一共住了10天,先住院打針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是最好的。

醫生再解釋,她的女兒因有抗藥性的菌株,而且細菌沒殺乾淨前都還會發燒,因此必須要徹底治療,否則等於白治。病童的爸爸表示,需要致電太太討論一下。不久後,爸爸表示,太太也是醫生,而孩子在家已沒有發燒,就毋須住院了。醫生感到無奈,

你沒治療,半夜還是會發燒,還是我先開口服抗生素?

然而,爸爸連抗生素也拒絕,只要求醫生開退燒藥。醫生無法說服他,只能在病歷寫明父母不願意住院。結果,半夜孩子又發高燒,到醫院看急症。

既然不願意聽我的話,又何必來看門診呢?當醫生說「我覺得應該要住院」,代表真的需要住院!

泌尿道感染常見症狀

賴醫生早年撰寫過一篇有關嬰兒泌尿道感染的文章,他指出,泌尿道感染症就是泌尿系統被細菌感染導致發炎,最嚴重會造成腎臟發炎及腎膿瘍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反覆的泌尿道感染會使腎臟纖維化及萎縮,最後導致高血壓和腎衰竭而可能終生洗腎。

根據統計,約有7%的女孩及2%的男孩在六歲以前曾有過至少一次的泌尿道感染。

嬰兒的泌尿道感染與兒童泌尿道感染不同,嬰兒的常見症狀是發燒、食慾下降、精神不佳、哭鬧不安,甚至嘔吐、黃疸等。另外由於細菌感染的緣故,造成膿尿,父母常常可以在嬰兒的尿片上發現有像膿一樣的分泌物,以及聞到特別重的臭味。

兒童泌尿道感染可能會有解尿疼痛、頻尿、尿急、灼熱感、夜尿、血尿、下腹痛、尿失禁等症狀,而這些症狀在嬰兒身上通常是觀察不到的。

感染原因

嬰兒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細菌就是大腸桿菌,而其次是克雷伯氏菌和變形桿菌。這三種細菌都屬於腸桿菌,可能存在於人體的腸道裡。當它們和嬰兒的大便一起被包在尿片裡面太久,就有一定機率會逆行性的沿著會陰、尿道口往上感染尿道、膀胱、輸尿管、腎盂與腎臟。

TOPick推出小學各級工作紙,參考名校精選試題,鞏固知識,緊貼學習進度。立即免費下載︰bit.ly/2X96KAZ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︰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:王明芳